每天,我都定时查面子书的更新动态,期望看到些什么让我真正停下来慢慢看、慢慢消化的句子,以得到更多的灵感。(尤其是JH在纽西兰假期打工发表的深思,每次看后都觉得心被重重地敲击了一下,还有阵阵余音的那种)。我整天说要去背包旅行,却只会整天守在FB这座孤岛用望远镜眺望别人的生活,自己连梦想的第一步都还没踏出,看到别人生活多姿多采还会心理不平衡。
虽然,我深知FB是一个平台让朋友、家人等等来交流。有些人不爱太严肃的事(有的时候我分享一些我认为很重要的link根本没有人去看。)所以每天看到的都是一些心情分享,自拍、食物、琐碎的照片。不然就是转贴的激励性、搞笑的图片。的确它带来很多便利,不出门能知天下事,还可以“关心”朋友的近况。不过,从某种程度上,我只能说,很零碎。得到的资讯都在我关上电脑的那刻忘的一干二净。连我到底按了几个"LIKE"也没有头绪。
FB是一个浓缩版的社会,你会看到大家快乐、美好的一面,因为他们选择让你看这些。毕竟是社交的空间。所以,你只看到他们生活的一部分(不代表我们因此了解他们多一点)。如果因此而觉得别人过得比较好,就是大错特错。所以,FB是个很玩味的地方,就看你抱着怎样的心态去玩它。
话是这么说,我沉迷FB到了一种无法自拔的地步,有了IPOD更加剧这个问题。我甚不愿承认原来我内心是那么的空虚,到了一种地步渴望别人的生活来激励我。可悲的是,很多时候,我带着失望离开。
不过,我还是感谢FB,它作为一个转站点,我还是有办法被连接到一些有意义的文章。我的结论是,不要光羡慕别人的生活,要趁大学的短暂光阴,去建立一些真正的友谊,和那些可以在真实生活接触的人相处,介入他们的生命。还有,想得到资讯?阅读有深度的文章最实际。
讲了那么多,其实我要谈的也不是FB,是关于上篇转贴的分享。
为什么我会有那么深的感触?尤其是最后那句"i am just disappoint to see universities today are merely producing factory workers instead of thinkers.”
这让我想起了余博士,我头一次听到对高等学府那么“颠覆性”的批评也是从他那儿来的。可以说,我花了整个学期去见证这句话有多真实,我还下了些功夫想要挣脱这种“宿命”,这包括我跑去报名上批判性思考的课。
我发现,在理大,想要跨科真的不难,不过要做到很“专”就有一定的限制性。(毕竟,从那些非主科的课只能学基础,实用性不大。)
结果,我一脚踏上“开拓视野”的船,问题就来了,我对化学的热情就越来越少,(为什么?填鸭式的上课方式,背一大堆理论,功课可以抄学长的,试验结果也可以作假的,考试记得要做历年考题),念了两年,我几乎看不见我毕业后的光景。我还记得,上次期末考完后,我内心非常痛苦,我不断问自己,是不是拼命读,考试过关,积分不错就可以对自己交账?当初我拼了命挤进来象牙塔难道这就是我要的?
我甚至认为,我选错主课来修了。对此,我没有怨谁。我相信,只要有目标,我还是可以学习别的事。
不过,也因为这样,我多了一项使命,当别人无法认同我的看法,我就要承受。
于是,这个复习周和考试周,我和别人过得很不一样。每到这个时候,就会在FB(又回到那边去)看见无数个很压力、背书到想吐之类的话。我,就好像隔空俯视那样,一点身在其中的感觉也没有。相反的,我花了更多的时间去思考,到底大学学什么?
我终于(用终于这个字眼,是因为喝惯了牛奶,突然要咀嚼“硬”知识,害怕很吃不消)在这段时间去看公开课视频。我选了哈佛大学的《幸福课》(Positive psychology),嗯,因为对我的状况最贴切。
我不禁用通俗的眼光来看待公开课。“常春藤盟校就是不一样,教授、讲堂水准让人大开眼界”。
当然,那是第一印象(其实我有看过《公正课》,当时的反应一样。)我不断提醒自己,不要因为那是哈佛的课就盲目跟从。到目前为此,我上了三堂课,内容一直都在围绕着一个重点,“Question make the reality"。他还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:通过实用搭起学术界严肃的研究结果和象牙塔外世界的桥梁。我绝对赞同他对实用性的要求。我在这里先不下任何定论,离最后一堂课还远。
单单是”听“课就是一种学习,教授的美式英语口音,我敢打赌,没有看英文字幕注释我一定是鸭子听雷。这也再一次提醒我,想要出国进修,至少先听懂别人在说什么。再来,在那么有水准的讲堂上课,我的能力还有待加强。
说到出国留学,那天学长问起我,为什么放弃交换计划的申请?被他这么一问,我是感到那么点遗憾的痛,后来我暂时先回避他,再次去思考这个问题。当我回头看当时的抉择,一股从主而来的平安流进我的心。放弃去香港当交换学生,是因为考虑到家里的经济负担,二来,个人偏好的关系,其实我比较想去香港大学(而不是城市大学),不是在自我安慰。而是,从这件事上,我明白了,我错过了香港,所以我更不应该错过纽西兰(毕业以后)。当我狠下心决定我要去一个地方的时候,我不会让任何一件事让我停住。
还有就是,毕业以后我会先停下脚步,如果到时我还想去香港深造,我要为自己争取奖学金。
而且,我留在这里,必定是一种机会,让我在大学最后一年装备自己。
扯远了,回来谈一下我这学期修了什么。首先我必须说我很感恩,因为这学期我认为我遇到了大学内少数有水准的讲师。首先谈日文课,我的老师Megumi Sensei是位和蔼可亲的日本人(专业素质不容质疑),上她的课是很愉快的,舒缓了我这学期紧张的情绪。她也帮助我打好了日文的基础,让我很有兴致学好日语。(这门课,下学期一定要继续)
第二,英文课。(很出奇吧!英文课有什么特别?)Miss Gooi,一位很有想法的老师,上课不只是在教语法,念课本,会一直让我们分组讨论,让我们站出来说话,挑战我们去思考。模拟工作面试时,她抛出了很多”刁难“的问题,我答不上来。我意识到,如果我再不前进,毕业后的公司面试,准备出丑。是她鼓励我不要放弃继续和PKA的“香蕉朋友”(BANANA)多多交谈。(下学期,pronunciation课,继续努力)
接下来,批判性思考课,学了很多理论,好在他用大量的例子来解释,可惜的是例子不够实际。验收结果就是应用在分析一篇论文。私底下和那位教授聊天,感觉他不是省油的灯,不过上课好像在克制自己。班上只有15位学生,上课途中可以随时举手发问,有更多的交流。(这门课,我鼓励那些学分看得不是太重的人去修)。
还有,副修课--变态心理学。一开始很看不起那位教授Affendy,脾气古怪、没有礼貌、废话连篇。让人不理解的是,每堂课都满座。知道有一天,他说了一句话,让我对他产生一点的敬意。“不要期望你们在心理学界有什么作为,你们现在学的还是很普遍的知识,我要承认我自己也传授不了你们什么。”够坦白,够开放,有自量。(不过我不会用“有水准”来形容他,自从我看了公开课之后)
当然不忘了Mr.Clement,虽然他不是教职员,不过他是最有原则的实验室负责人,他的要求一定要做到,不然会被骂臭头。当然,如果他教的那一套都做得到,试验室里的基本功都不是问题。(实习期间可以应证)
不过话说回来,考试要到,书还是要念的。这次不是死背,是要读进大脑。
顺便一提,实习期间也是我的修行,这段时间我要慢慢去发掘乔治市、要继续上公开课。
这就是一开始我提到的那张照片。连钱币都有故事,真让人着迷。我没有特别的美国梦、英国梦。只要值得探索的国度,我都想去。拼图,零碎的,凑在一起,诉说故事。
我那時就是為了逃避這個問題逃到台灣去...
ReplyDelete那裡有好的也有不怎麼好的,看自己要學哪個,學了好的回來就運用,而不是跟這裡做比較. 關於這點,我學了很久.
現在也快畢業了,希望沒有了約束還是能有幹勁的學習!
Carol,願神與你同在啊!
谢谢你,YIN SAN,至少你有出去见识过,看过,比较过。
ReplyDelete我想,旅行真的很重要,有机会我相信你也会再出走。
对呀,你毕业以后也要疯狂的学习。你SHARE给我的LINK我的英文老师有介绍过,不过这边的线看视频很慢咧,我看公开课是已经在HARDISK的了,哈!无论如何,我会善用任何有帮助的资源。
愿神也祝福你!=)
有梦真好~ 愿你早日实现你的出国梦!
ReplyDelete其实你也可以将在槟岛生活的日子看似你“在外留学”的日子呀……
我在读你探索槟岛的文字里找到了享受生活的意境……
有点羡慕咧……哈哈~因为我大学那里没有这么多地方可以让我探索……
谢谢你啊,玉华。希望你也是努力地追梦!=)
ReplyDelete槟岛真的是个丰富的地方,很多事物像宝藏那样等着我去慢慢发掘。以前我没有摩托,不敢乱闯,现在比较自由,所以胆子也大了一点。不过咧,如果仅仅以槟岛为终点的话(认为这里一切事物是最好的),会被标签为“岛民心理”哦。哈哈...虽然我觉得我有点像“半个槟城人”。
看你和家人相聚,在新加坡一起共享天伦的照片我也很羡慕哦。希望我们都找到一个快乐生活的环境。